首页 | 部门概况 | 机构设置 | 规章制度 | 新闻中心 | 党务工作 | 工会工作 | 服务指南 | 下载中心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 学校首页 
站内搜索:
通 知 公 告

2023年文北校区服务中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
支部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
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
习近平的读书故事

 
 
学习园地  
 

习近平的读书故事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5-02   浏览次数:

习近平的读书故事

最是书香能致远。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

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

他博览古今中外,从书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他身

体力行垂范,用书香涵养民族精神力量。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

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

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书,陪伴着他的成长。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

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

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

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

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1969年新年刚过,辗转火车、卡车、徒步,不到16岁

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插队。

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

沉的箱子”。直到与习近平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

箱子里,原来装的满满都是书。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

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回忆道,“当时的文学经典,

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

西。”

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

去借;读诗词读得兴奋了,干脆跑到院子里放声朗诵,读过

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

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

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

乡亲们记得:“近平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习近平曾回忆说,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

半宿。

2013年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总书记又谈

起当年情景:“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

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

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

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他熟读经典、手不释卷一一

有一次,习近平与友人议论起《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

问题。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

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习近平感慨道:

“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

不容易。”

多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仍感叹,“如果心里觉得不踏

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副市长的习近平结识了就读于厦

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墚。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

课程的学习,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

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

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

“要反复读,用

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张宏墚暗暗吃惊:“您怎么对《资本论》这么熟悉?”

习近平回答,自己下乡时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3遍《资

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最喜欢厦

大老师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

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

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

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

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

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

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

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同陆树棠等友人谈论俄国文学,大

家聊到托尔斯泰。

习近平说:“哪个托尔斯泰?”

陆树棠愣了一下,心里想:习书记这么有学问,难道不

知道托尔斯泰的大名?

习近平接着说:“俄国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列夫,托

尔斯泰,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我读过。还有一个是阿,托尔斯泰,他是剧作家和诗人。”

习近平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缺少电脑和网络的

年代,资料奇缺,负责编写的同志犯了愁,只好找习近平想

办法。没想到,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

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

细记载。”

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都是他从博物馆复印来的。

后来到浙江工作,习近平仍然保留着读县志、看古籍、

品经典的习惯。在《浙江日报》撰写“之江新语”专栏,他

旁征博引,《礼记》《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章句

信手拈来。为大学生作报告,《大学》《孟子》《资治通鉴》

《思想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如数家珍。

他俯仰古今、学而深思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提到诸多对他

产生过影响的著作:

“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

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

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

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

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

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

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

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

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 ”2015年10月,在伦敦金融城

市长晚宴上,已是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深情回忆起自己的

读书心路:

“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

‘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自己的信念。”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

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细心的

人们发现,在他身后的书架上,放着一本《群书治要》。

这本由唐初魏征等编撰的匡政经典,被视作古圣先贤政

治智慧与治国之道集大成者。

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蕴涵的思想智慧,习近平总书

记将其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中,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意义。

年轻时,他对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

通言》《醒世恒言》爱不释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

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冯梦龙当过福建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

地方,都是山路。冯梦龙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

月。

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时,寿宁县的交通条件依然不便。在

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只能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前

往。为了去寿宁县下党乡实地考察,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

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借《警世通言》告诫省部级干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读《四书集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坚定为民

初心,引《韩非子》“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敲响从严治党

警钟

在俄罗斯出版的《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如此评价:

“仔细阅读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会发现里面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思想

家的名言警句”“‘中国梦’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

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率先垂范,还躬行实践,推动引领广大党

员干部读书修德,知行合

在福建宁德,组织当地县委书记参加地委学习中心组读

书班,扛着自己的书带大家一起学、一起读;

在浙江,要求绍兴领导干部背诵《兰亭集序》《钗头凤》,

增进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

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提出“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

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对领导干部“爱

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贯穿始终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

人滋养浩然之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为大家指出读书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

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

智不竭”;

“要发扬‘挤’和‘钻’

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

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

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并努力带动和影响各界别群众开展

读书活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深知文学艺术蕴藏的巨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博览中外文学

经典,涵养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

上世纪80年代,去河北正定工作前夕,他听作家王愿

坚讲了柳青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定居陕西长安

县皇甫村,蹲点14年,《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14年的

农村生活中得来的。

“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

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王愿坚对习近平说,中央一个文件

发下来,柳青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对人

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

32年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提及这段往事,鞭策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

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

这次会上,他还提起“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的已

逝故人贾大山。1982年,年轻的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工作,第

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彼时的习近平是盼望老乡们日子能红火起来的县领导,

而贾大山是一位来自群众、热爱人民的当地作家。饱含着对

人民同样的深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习近平曾说:“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

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多年后,他在《忆大山》一文中感

念:“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

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从政与为

人的参谋和榜样。”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

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2015年9月,在美国西雅图,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文

学情缘”;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

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

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

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

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

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

要去深入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巴黎,他细数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及著作,表明

“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

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在莫斯科,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

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

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深刻揭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伦敦,他以培根的名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

是身后”为喻,希望两国面向未来、开辟崭新时代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

邃起来”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

中断。琅琅读书声中薪火相传,对学习的热爱早已深深融入

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

在文明意义上,中华民族该如何实现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

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阅读,正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民族精神大厦的重

要途径。

犹如开凿一眼清泉,习近平总书记立民族文化之根,用

书香赓续中华文脉-

2014年9月,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

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习近平总书

记在讲话中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的“小康”为例,

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和弘扬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

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

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着:“这

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一个多月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强调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

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

编纂情况;赴北师大看望教师时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

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

与记者谈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

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

青春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

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

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

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藏书阁里书声琅琅,吸引了总书记的脚步。他走进去,

倾听学生们伴着古筝乐曲朗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

希望孩子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

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

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

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

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谆谆嘱托、殷殷期盼。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

考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他告

诉学生们,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

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

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

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是兰州的特色名片。

条河指黄河,一碗面指兰州牛肉面,一本书就是指《读者》

杂志。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

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

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

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10多天后,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他再次提起“阅

读”,希望国图“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

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

图书馆建设。

早在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专程

来到浙江图书馆调研,详细询问馆藏数量和古籍藏量、读者

借阅数量、数字文献利用等情况,并仔细翻阅了文澜阁《四

库全书》等馆藏珍品。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

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

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上升为

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

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春风浩荡,诗书飘香。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放眼神州大

地,书香氛围愈发浓厚,精神之花繁茂芬芳。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04月23日第01版)

上一条: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下一条: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

关闭

习近平的读书故事
2022-05-02 15:45     (点击数:)
[字号: ]

习近平的读书故事

最是书香能致远。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

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

他博览古今中外,从书中汲取治国理政经验智慧他身

体力行垂范,用书香涵养民族精神力量。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我的一

种生活方式。”2013年3月19日,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

合采访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书,陪伴着他的成长。

童年时,母亲带着习近平,到新华书店买《岳飞传》小

人书。回来之后,就给他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

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

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

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1969年新年刚过,辗转火车、卡车、徒步,不到16岁

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

插队。

村里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瘦高的后生有两个很

沉的箱子”。直到与习近平相熟了之后,他们才知道,两个

箱子里,原来装的满满都是书。

“那个时候,除了劳动之外,一个是融入群众,再一个

就是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回忆道,“当时的文学经典,

能找到的我都看了,到现在脱口而出的都是那时读到的东

西。”

听说一位从北京来的知青有《浮士德》,他徒步30里

去借;读诗词读得兴奋了,干脆跑到院子里放声朗诵,读过

后喜欢的诗词大多都要背下来;读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

么办?》,他效仿主人公磨练意志,把褥子撤了,睡在光板

炕上,一到雨雪天就出去摸爬滚打。

乡亲们记得:“近平炕上都是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

干了一天活后,晚上他还点着煤油灯看“砖头一样厚的书”,

习近平曾回忆说,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

半宿。

2013年五四青年节,参加主题团日活动时,总书记又谈

起当年情景:“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

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

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

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

他熟读经典、手不释卷一一

有一次,习近平与友人议论起《共产党宣言》的中译本

问题。谈到从俄、日、德、英、法不同语言翻译过来的中文

本各有侧重,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时,习近平感慨道:

“这么一个小薄本经典,就有这么多名堂,可见认识真理很

不容易。”

多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仍感叹,“如果心里觉得不踏

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看几遍”

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副市长的习近平结识了就读于厦

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墚。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

课程的学习,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要

重视序、跋以及书页下面和书后附录的注释,还有马克思

恩格斯之间有关《资本论》的通信内容。”

“要反复读,用

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张宏墚暗暗吃惊:“您怎么对《资本论》这么熟悉?”

习近平回答,自己下乡时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3遍《资

本论》,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最喜欢厦

大老师郭大力、王亚南的译本。

2018年5月,同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交流时,习近平总书

记娓娓道来当年的读书心得:“那时候,我读了一些马列著

作。15岁的我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不

断重新审视,达到否定之否定、温故而知新,慢慢觉得马克

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确实是人民的选择、历

史的选择,我们走的社会主义道路确实是一条必由之路。这

种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得出的结论,就会坚定不移。”

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同陆树棠等友人谈论俄国文学,大

家聊到托尔斯泰。

习近平说:“哪个托尔斯泰?”

陆树棠愣了一下,心里想:习书记这么有学问,难道不

知道托尔斯泰的大名?

习近平接着说:“俄国有两个托尔斯泰。一个是列夫,托

尔斯泰,写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我读过。还有一个是阿,托尔斯泰,他是剧作家和诗人。”

习近平提议编写一本关于正定的书。缺少电脑和网络的

年代,资料奇缺,负责编写的同志犯了愁,只好找习近平想

办法。没想到,习近平胸有成竹地说:“我手头有一整套《真

定府志》,还有一套《正定县志》,对正定的历史,都有详

细记载。”

这些古籍,一共有8本,都是他从博物馆复印来的。

后来到浙江工作,习近平仍然保留着读县志、看古籍、

品经典的习惯。在《浙江日报》撰写“之江新语”专栏,他

旁征博引,《礼记》《左传》《战国策》《史记》中的章句

信手拈来。为大学生作报告,《大学》《孟子》《资治通鉴》

《思想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如数家珍。

他俯仰古今、学而深思

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提到诸多对他

产生过影响的著作:

“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

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

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

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

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

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

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

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

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 ”2015年10月,在伦敦金融城

市长晚宴上,已是中国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深情回忆起自己的

读书心路:

“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

‘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

自己的信念。”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

人滋养浩然之气”

2015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细心的

人们发现,在他身后的书架上,放着一本《群书治要》。

这本由唐初魏征等编撰的匡政经典,被视作古圣先贤政

治智慧与治国之道集大成者。

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中蕴涵的思想智慧,习近平总书

记将其融入治国理政实践中,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意义。

年轻时,他对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

通言》《醒世恒言》爱不释手。“那段时间,我天天在那儿

翻看‘三言’,其中很多警句我都能背下来。”

冯梦龙当过福建寿宁县知县。那里是福建最犄角旮旯的

地方,都是山路。冯梦龙去时,一路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

月。

习近平在宁德任职时,寿宁县的交通条件依然不便。在

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只能踩着泥泞湿滑的危险山路步行前

往。为了去寿宁县下党乡实地考察,他从早上7点半走到中

午12点多才进到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

借《警世通言》告诫省部级干部“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读《四书集注》“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坚定为民

初心,引《韩非子》“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敲响从严治党

警钟

在俄罗斯出版的《习近平:正圆中国梦》一书如此评价:

“仔细阅读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会发现里面引用了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思想

家的名言警句”“‘中国梦’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

“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

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率先垂范,还躬行实践,推动引领广大党

员干部读书修德,知行合

在福建宁德,组织当地县委书记参加地委学习中心组读

书班,扛着自己的书带大家一起学、一起读;

在浙江,要求绍兴领导干部背诵《兰亭集序》《钗头凤》,

增进对当地历史文化了解;

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提出“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

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对领导干部“爱

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要求贯穿始终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

人滋养浩然之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为大家指出读书

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要力戒浮躁,多用一些时间静心读书、静心思考,主

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任何时候才不枯、

智不竭”;

“要发扬‘挤’和‘钻’

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

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组织广大政协委员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努力提

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并努力带动和影响各界别群众开展

读书活动”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深知文学艺术蕴藏的巨大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博览中外文学

经典,涵养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

上世纪80年代,去河北正定工作前夕,他听作家王愿

坚讲了柳青的故事。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定居陕西长安

县皇甫村,蹲点14年,《创业史》很多素材就是从14年的

农村生活中得来的。

“你到农村去,要像柳青那样,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

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王愿坚对习近平说,中央一个文件

发下来,柳青会知道他的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如果对人

民的心声能了解到这个程度,那对施政是不是很有帮助呢?

32年后,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提及这段往事,鞭策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

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

这次会上,他还提起“也是一位热爱人民的作家”的已

逝故人贾大山。1982年,年轻的习近平到河北正定工作,第

一个登门拜访的对象就是贾大山。

彼时的习近平是盼望老乡们日子能红火起来的县领导,

而贾大山是一位来自群众、热爱人民的当地作家。饱含着对

人民同样的深情,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

习近平曾说:“文艺与从政虽然‘隔行如隔山’,但是

也有一些通行的规律”。多年后,他在《忆大山》一文中感

念:“在与大山作为知己相处的同时,我还更多地把他这里

作为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为我从政与为

人的参谋和榜样。”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

和沟通的最好方式,

2015年9月,在美国西雅图,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文

学情缘”;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

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

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

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

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

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

要去深入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巴黎,他细数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及著作,表明

“了解法兰西文化,使我能够更好认识中华文化,更好领略

人类文明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

在莫斯科,他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句“历史的道路

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

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深刻揭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伦敦,他以培根的名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

是身后”为喻,希望两国面向未来、开辟崭新时代

“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

邃起来”

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唯有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

中断。琅琅读书声中薪火相传,对学习的热爱早已深深融入

中华民族的基因血脉

在文明意义上,中华民族该如何实现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

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阅读,正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构筑民族精神大厦的重

要途径。

犹如开凿一眼清泉,习近平总书记立民族文化之根,用

书香赓续中华文脉-

2014年9月,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

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习近平总书

记在讲话中以出自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的“小康”为例,

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和弘扬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

阜的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拿起桌上摆放的《孔子家

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饶有兴趣地翻看着:“这

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一个多月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他强调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

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到北大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了解大型国学丛书《儒藏》

编纂情况;赴北师大看望教师时提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

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在出访途中万米高空的专机上,

与记者谈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

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

青春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青少年读书学习,强调“人生的

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八字箴言,鼓励年轻一代“珍惜韶华,潜心读书”,弘扬优

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

族小学参加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藏书阁里书声琅琅,吸引了总书记的脚步。他走进去,

倾听学生们伴着古筝乐曲朗诵《弟子规》和《少年中国说》,

希望孩子多从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

“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

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

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

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

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谆谆嘱托、殷殷期盼。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

考察,参与“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主题沙龙时,他告

诉学生们,自己在青少年时代也非常喜欢阅读中华文化典

籍,坚持一点一滴学。“直到现在,一有空就会拿起一本翻

一翻,每次都觉得开卷有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如同一座宝藏,一旦探秘其中,就会终生受用。”

“看好的文章,常有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

往往因为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内心会受到深深的触动。”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来到位于兰州市区的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是兰州的特色名片。

条河指黄河,一碗面指兰州牛肉面,一本书就是指《读者》

杂志。

“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莫大焉!”他

叮嘱在场的文化工作者,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

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

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10多天后,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他再次提起“阅

读”,希望国图“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

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

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

图书馆建设。

早在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专程

来到浙江图书馆调研,详细询问馆藏数量和古籍藏量、读者

借阅数量、数字文献利用等情况,并仔细翻阅了文澜阁《四

库全书》等馆藏珍品。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全民阅读“十三五”时

期发展规划》印发;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深

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上升为

国家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

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春风浩荡,诗书飘香。

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和亲自推动下,放眼神州大

地,书香氛围愈发浓厚,精神之花繁茂芬芳。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04月23日第01版)

【打印此文】    【加入收藏】
上一条:习近平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点强调了什么?
下一条:习近平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北校区服务中心 CopyRight @ 2005-2010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中国·河南·郑州市文化路80号 邮编:450002 电话:0371-63518889